隨著儲能系統的整體成本持續下探,工商業儲能項目的投資回報正變得愈加可觀。根據儲能應用分會(CESA)統計數據顯示,僅2024年上半年,國內備案的工商業儲能項目就已超過4200項,涉及總裝機容量約6.2GW/14.7GWh,投資額突破240億元人民幣。市場潛力龐大,預計在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上半年期間,工商業儲能板塊有望實現數量級別的躍升。
從峰谷電價分布來看,浙江、廣東、江蘇、上海等地由于工商業用電量大、峰谷價差明顯,使得本地儲能系統收益表現優越。目前在浙江和廣東等地,項目的投資回本周期已經縮短至3至4年,甚至優于2022年歐洲戶用儲能的回報表現。若EPC成本壓降至1.1元/Wh,則廣東珠三角、江蘇、上海等地項目年限可控制在4年以內,投資吸引力顯著增強。
截至2024年6月,廣東省公共與私人充電樁總數已超過110萬個,位居全國首位。其中如東莞某企業打造的液冷超充站,投運4個月即實現約20萬元收益,成為工商業儲能和新能源交通融合的典型案例。同時,深圳市2023年虛擬電廠已實現30次需求響應,單位補償價格高達3.5元/kWh,2024年響應頻次有望突破百次,未來或將成為工商儲能實現商業突圍的重要抓手。
專家指出,當前工商儲投資面臨的首要難題即為電價波動的不確定性。工商業儲能作為電力市場化的一部分,其經濟模型需緊密貼合國家能源轉型和市場改革方向,這使得其收益周期難以像光伏一樣具備明確的預期。
數據顯示,2021至2023年,全球工商業儲能年復合增長率高達169%,其中歐洲市場表現尤為突出。除可享受可再生能源政策補貼外,負電價的存在促使大型用戶建設“自備電廠”以降低電力成本。此外,歐洲部分國家電網老化問題嚴重,傳統基礎設施難以滿足可再生能源接入需求,工商業儲能在該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。
面臨的挑戰與發展
雖然大家都說工商業儲能是個大風口,但其實目前它還面臨不少現實問題。比如說,現在很多項目之所以猶豫不決,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峰谷電價的政策不確定。今天這個省鼓勵峰谷套利,明天政策一變,收益就難算了。再加上監管要求經常在變,特別是消防、安全這塊,項目怎么建、建成之后能不能過審,都讓投資人捏把汗。而且很多企業自己的用電負荷變化也挺大,負荷曲線怎么走誰也說不準,這就導致儲能系統在實際運行中效果參差不齊。
設備層面的問題也不容忽視?,F在的工商儲產品,大部分都還沒經過長時間的大規模驗證,能不能撐十年二十年誰也說不清楚。再比如,電芯的循環次數聽起來挺多的,但裝進儲能柜之后,整體系統能不能匹配到這種壽命,還真是個問號。還有一個現實問題是,儲能項目不像光伏,賣起來還挺難,很多人投進去以后發現根本轉不出去。更別說現在各種中間商、設備商魚龍混雜,有時候為了趕項目,做方案的人都沒算清楚需量電費,結果本來想省電費的,反而交了更多。再加上資料收集雜亂、流程不透明、項目推進效率低,許多企業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。尤其是儲能+光伏這套組合,在現在的大多數場景下,其實還沒跑出一個真正讓人覺得“穩賺不賠”的模式。
不過話說回來,雖然難點不少,但這個行業的未來依然值得期待。從趨勢上看,工商業儲能這條賽道正在快速進化。過去大家拼的是價格,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拼服務、拼方案,誰能把軟件系統、運維管理做得更智能,誰就能贏得客戶。而且,原來那種全靠第三方投資的EMC模式,也逐漸轉向了企業自己投資、自己用的路徑。
還有一點特別明顯,現在設備的標準在變,10年壽命成了基本要求,有些廠家已經把目標做到15年,客戶當然更愿意買賬。更重要的是,隨著全國各地不斷出臺補貼政策、虛擬電廠項目逐步落地,整個儲能行業的經濟性在不斷提升。未來,不管是有現成光伏系統的企業,還是初次接觸能源轉型的園區,都可能因為虛擬電廠、電價套利等機制被吸引進入這個市場。
最后別忘了,隨著儲能場景越來越細化,各種“因地制宜”的產品設計也會越來越多,滿足不同類型企業的需求。而這個行業要真正跑通,不光要硬件給力,后期的運維、軟件算法、數字化管理才是決定能否盈利、能否長期運營下去的關鍵。